共進晚餐是全家感情的紐帶

  二戰(zhàn)后,諸如“孝行”、“熱愛學校”、“鄰里友愛”這類表達人與人之間情感的詞,漸漸被人們忘卻,在日語中消失。這類詞是數(shù)也數(shù)不清的,其中“一家團圓”也在列。

  以前,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飯、聊天,這種天倫之樂可以說是構筑一個幸福家庭的基礎。早晨是熱米飯加大醬湯,再加上點咸菜;晚上則圍坐在火鍋旁,互相講述一天發(fā)生的事情。

  伴著這種飯桌前的交流,我們漸漸成長起來。通過這種交流,我們了解到父親的辛苦和勞累,也體會到母親對這個家無私的愛。這樣說可能有點絕對,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度過快樂的晚餐時光,是在創(chuàng)造家庭的“文化”,是和平的象征。

  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種習俗從我們的生活中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選擇自己認為合適的時間,自己喜愛吃的食物,單獨進餐。記得一本叫做《生活手冊》的雜志,曾經就日本人的早餐情況做過一次調查,調查結果十分有趣。

  比如,與以前相比,面包早餐受到日本人的青睞,沙拉走進日本人的生活等等,大部分數(shù)據(jù)印證了戰(zhàn)后日本人飲食結構的變化。其中,最引起我注意的是,“吃飯方式”的變化。

  以一個老人、兩個孩子的5口之家為例。早上7點鐘,先是老人起來吃早飯。然后7點20分,丈夫急急忙忙地吃過早餐(大醬湯加半熟的雞蛋);接著7點30分左右,孩子們陸續(xù)起床,大女兒吃的是面包卷加炒菠菜,二女兒吃的是雞蛋炒飯;最后,被一家人的早餐累得筋疲力盡的母親以一片烤面包片打發(fā)了早餐。

  的確,老人有適合老人吃的食物,而大清早急著要出門上班的父親和食欲旺盛的孩子自然喜好也不會相同。根據(jù)自己的口味選擇自己愛吃的食物,是符合戰(zhàn)后提倡的個人主義的。即便是一家人,也要把“尊重個人”擺在第一位,這在現(xiàn)代日本家庭的餐桌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但是,連早餐都不想在一起吃的這些“個人的集體”,能叫做“一家人”嗎?有句古語叫做:“衣食足,則禮節(jié)知。”這句話,對于生活在“個人的集體”中的人們而言,似乎已經成為一個死語。

  有的人可能會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單純的吃飯問題,我卻以為正是這簡單的吃飯方式的變化,說明了當今社會利己主義的泛濫。在不經意之間,我們將會失去連接家庭成員的紐帶,最終將面臨家庭——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集團的崩潰。不是我在這里危言聳聽,當今的日本社會正處在這樣一種現(xiàn)實情況中。

  據(jù)說,美國總統(tǒng)世家肯尼迪家族一直保持著共進早餐的習慣。大家圍坐在母親身旁,然后由肯尼迪兄弟就報紙上的新聞發(fā)表見解。由此可見,“一家團圓”,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營養(yǎng)大餐。

  因為父親的工作原因,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晚餐的機會越來越少,那就讓我們把握惟一的“一家團圓”的機會——早餐時光吧。另外,休息日的晚餐最好也能全家人圍坐在飯桌前,享受天倫之樂。

還有疑問嗎?請留下您的問題,15分鐘內回答您!